园区新闻

    在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史上,同济大学科技园的成就足以被载入史册——紧跟改革开放步伐,建筑、规划等优势学科成功实现知识溢出,国内超大型建筑和重要桥梁背后都有同济身影。在杨浦区全力支持下,环同济实现了从“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到“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再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腾飞,3000余家知识创新型企业在同济周边集聚,2019年总产出达460亿元。


    首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模式的杨浦,在环同济成功实践后,又陆续与辖区内6所高校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今天的杨浦已当之无愧成为科技企业孵化的摇篮,截至2019年末,全区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10474家,涌现出复旦微电子、安硕信息、迪安检测、杉数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成就了传统工业城区向科创城区转型的典范之作。


    凝心聚力,迈向新飞跃!在未来5年中,同济大学将与杨浦区携手前行,环同济将向产值千亿级的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和上海未来生活引领区发展目标发起冲击。

  


政府全面托举 “三区联动”下诞生的奇迹


  环同济经济圈的形成是内生自发过程。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高国武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同济师生就在学校周边“安营扎寨”开起公司,承接设计服务的简单业务。上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浦东的号角吹响,房地产建设热潮催生产业繁荣,同济设计产业集群开始显出雏形。


  进入21世纪,环同济快速崛起主要依托政府支持。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介绍说,2000年,杨浦区出台了《关于依托高校优势推进杨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科技企业税收减免、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等为师生创业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2003年,“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首次在杨浦区被提出,围绕“知识杨浦”的发展定位,杨浦区与各大高校经过多次 “头脑风暴”,提出依托科教资源丰富的独特区位优势,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融合和联动,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以及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能级。


  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同济大学周边环境,进行大范围旧区改造,“腾笼换鸟”辟出大量载体承接师生创新创业,及时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在杨浦区的托举下,环同济周边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茁壮成长。


  2001年成立的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员工人数从最初几十人增长为目前的超过2500人,2019年产值接近10亿元。

    


人人参与其中 这里是师生创业的“黄埔军校”


  今天的同济大学,与以往相比,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郁。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绿树掩映下,有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它的名字叫做创业谷,这里不间断举行各类双创活动和培训,每年有万余人次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谷正在探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已被纳入到同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在创业谷内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可被折算成学分,辅导创新创业活动也被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科技园的创业导师会定时去创业谷授课。


  同济大学团委书记陈城介绍说,这里宛若师生创业的“黄埔军校”,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创业的体验,各个院系的青年教师也经常参与其中。


  7年来,共有488个创业项目在创业谷启动,涌现出上海凡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塔拉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等颇具潜力的高科技企业。


  职务发明解禁后,同济大学又是紧跟步伐,于2017年发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对科技成果形成、转化流程、收益分配、责任和义务等做出规定,激励师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在同济大学周边,“同家军”名号的企业集群已迅速崛起: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成为国内一流的环保科技企业,上海同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企业,上海同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际领先的专业功能化天然植物纤维企业……他们与校园内不断涌现的创新创业团队构成了环同济未来腾飞的坚实后浪。

  


成为中国硅巷 未来将跃升到价值链高端


  走进四平路街道鞍山五村,NICE 2035生活原型街映入眼帘:原本被五金店、建材店占据的老旧小弄堂,现在遍布的是生活餐饮、娱乐、新材料、出行、办公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验室和创新教育空间,其中包括知名的阿斯顿马丁、海尔等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


  推动这一项目创建的是距离原型街300米开外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该学院连续3年排名亚洲“艺术设计”学科第一名,用设计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是学院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是其完成使命的载体之一,学院还在四平路街道创建了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以及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


  “社区可以成为上海创新的新引擎,因为社区最贴近生活,是创新转化的综合性应用场景。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老宅中诞生的高科技企业群已成为纽约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那些旧城区被称为硅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NIC。

  

文章转自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