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强学校优势学科与同济检测的产学研用合作,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济检测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宗旨,着力探索加强产学研用平台建设,为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
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
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付融冰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Enhanced electrokinetically-delivered persulfate and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 inducedthermal effect activated persulfate in situ for remediation of phenanthrene contaminated clay”的论文。该研究阐明了电动力向粘土中递送过硫酸盐(PS)的动力机制,并探索了电渗流(EOF)递送PS穿过水土界面的关键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的PS连续冲刷抑制阴极的电解水反应,较好地平衡了进出水流,显著提高了PS的传质效率。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一种创新的交流电场诱导热效应活化PS的方法,实现了“递送-活化-递送-活化…”的循环处理策略。经过128 h的处理后菲的降解率达到了87.8%。在该体系中发现了氧化性基自由基,证明了该活化方法的有效性。通过GC-MS对降解副产物进行了鉴定,发现了羟基化产物及可能的磺化产物,证实了这些自由基参与了污染物的降解。研究成果使得采用电动力递送过硫酸盐及交变电场诱导热效应原位激活修复有机污染粘性土壤的工程应用成为可能。付融冰教授指出该研究成果将于2022年实现工程化,实现对污染土壤的有效修复治理。
付融冰(通讯作者):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壤及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污染水文地质学、场地环境调查方法学、污染场地工程管控与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温东东(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已发表SCI论文5篇,EI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同济检测提供的科研试验平台
论文第一作者温东东
同济检测已与同济大学环境学院进行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为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平台。同济检测已在宝山新场地为科研团队提供了1000多平米的试验场地,联合创建生态环境创新中心,相关实验室如微生物检测与修复室、人工气候室、地球化学和电化学室等已按相关的标准与要求完成装修,水、电、气及排风等也已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布设,即将投入使用。
由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李博峰院长带领的GNSS课题组研发了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Ademos),实现了毫米级实时监测精度。该系统可为高层建筑、桥梁、大坝等结构的安全监测提供低成本,高精度解决方案,系统为课题组自主研发基于云平台的软硬件一体化监测系统,主要考虑数据采集、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自动监测、事后处理、变形预警、可视化以及统计分析共8大模块。实时形变状态进行监测和预警功能以外,系统还可以进行事后的网平差、恒星日滤波和变形分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毫米级实时监测精度
关键技术
云平台展示
同济检测目前已与同济大学测绘的GNSS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的科研及产业合作,为大学一流学科的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及推广应用提供了专业化平台。
根据软科2021年度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显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均位列中国顶尖学科前列。
同济检测将继续深入践行高校企业的创办初衷,整合学校在各优势领域的优势资源,有效助力同济大学优势高峰学科专业建设及产学研用落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放大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助力同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