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同济“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系列活动科技成果孵化特训营通识阶段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7-31


 723日,同济“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系列活动(以下简称“十大”)科技成果孵化特训营(一期)(以下简称“特训营”)在同济·晶度开展了下半场精彩活动。



同济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欣,同济控股副总经理、同济科技园总经理戴大勇,同济控股副总经理高军,同济科技园总经理助理、启帆创投副总经理张震以及同文孵化器总经理、同济科技园杨浦分园副总经理傅强,上海实苑科技总经理、同济技术转移副总经理吴志勇,同济经管专业学位中心学生校友事务主管汤娴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场讲座的分享嘉宾依次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叶明海教授,武岳峰科创合伙人冯锐,同济科技园总经理助理、启帆创投副总经理张震以及同济控股副总经理、同济科技园总经理戴大勇。特训营导师与同济师生共同交流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在科技创业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点以及如何融合多方资源,更高效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



第一场讲座主题为《团队建设与创业领导力》,叶明海在分享中生动讲述了成功创业的五个关键要素:创业家、商业机会、关键资源、组织能力、业绩增长,强调了逐步建立各要素的路径及其在创业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叶明海表示,创业团队构建中成员的异质性很重要,成员需要各自贡献相应的技能,以行动导向性完成团队工作。领导力在创业过程中则伴随着不断演化发展及多维度提升,领导者的角色定位及角色变化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同时,多关注其他领域带来的溢出效应会对本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总体思维构想起到加持深化的作用。



第二场讲座由张震、冯锐共同带来主题为《科技创业的商业模式》经验分享。张震首先从国外投资视角讲述了创业的第一步——如何评估机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及观点输出,阐明了发现痛点、解决痛点对于创业企业的重要性,从单一技术到技术平台化,细分市场的快速锁定及深入挖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打开市场。张震提出,思考如何布局适合的商业模式,看准时机与趋势及创业团队组建方式对于科技创业的开端也尤为重要。



冯锐从国内投资机构视角,对创业企业如何成功吸引投资人并顺利融资进行了深入讲解。他提出,如何定位企业决定了第一笔融资的难易程度,拥有绝对领先的竞争优势,找到精准的细分市场及背后的广阔市场支撑,看准趋势以及清晰的发展战略布局能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第一笔融资。而产品拐点、财务拐点、行业拐点往往会成为企业发展中重要的三个里程碑,伴随这几个拐点,企业估值会进行跳跃式增长,如何合理安排融资节奏及方式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最后,冯锐提出了给科学家创业的十点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师生厘清要点、找对方向,在科技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第三场讲座,戴大勇分享了《同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家讲述了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目前已获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正在部署规划的下阶段工作。戴大勇表示,不论是同济的众创空间、孵化器还是同济大学科技园、同济技术转移都为同济师生提供了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各类资源支撑。许多师生们面对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很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完善,导致转化过程中遇到种种阻碍,他提出,希望通过更多的活动分享、资源对接以及同济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助力,更好地服务同济师生实现高效高质成果转化,最终通过连结学校产业、资本市场,形成具有同济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推进创新创业之路。


提问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中,参加特训营的师生们就领导力的关键要素、成果转化支持政策、不同领域创业规划及获得资金扶持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活动最后,同济技术转移蔡心竹介绍了本期特训营后续进阶阶段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闭门进阶、基金支持、产业对接等内容,并希望通过下一阶段的闭门进阶服务,通过同济技术转移平台,助力师生聚焦项目重点精准孵化成果,让更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落地。


讲座关键页面分享

 

 

 

 


交流互动精彩瞬间

  

 

 


——————————————十大”系列活动预告——————————————

  • 8月中旬   同济大学2021年“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发布会

  • 8月下旬   同济“十大”系列活动科技成果孵化特训营(一期:进阶阶段)

  • 9月上旬   同济大学2022年“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评选活动(第三届)

————————————————敬请期待————————————————



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11914日,是同济大学为探索技术转移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而设立的专业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资服务机构。公司以学校先进成果为重要抓手,注重将知识产权活动贯穿技术转移活动全过程,积极为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增强学校在创新与集成、服务社会、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