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为期2天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层干部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在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基地会议室圆满结束。同济控股董事长、同济科技园董事长高国武,同济控股总经理肖小凌,同济科技园各分园经营层出席。同济控股园区发展部、同济控股战略规划部、同济科技园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集中听课。
肖小凌对本次研讨班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要做到上级单位提出的科技园发展目标,要从人才培养和分园运营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是人才培养。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初心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要求园区服务人员具备国家层面的视野、能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创业者交流沟通并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具体事务。目前,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还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导致园区难以批量化培养专业服务人才。因此,每一位园区工作人员都要思考在现有的园区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块中,个人能力、定位、目标、价值的情况,希望大家在夯实工作基础的同时,争取更好的成果,匹配同济科技园的发展要求。
肖小凌说到,可以通过交流、学习、训练、引进、合作等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的渠道。在培训方面,园区总部可以进一步深化培训学习体系,筛选更好的课程、聘请更好的师资,同时加强课后总结工作,包括培训成果的梳理沉淀、满意度调查及意见梳理反馈等;在对外交流方面,要及时分享交流成果,建立公司评价机制,做好效果跟踪工作;在内部培养方面,园区总部可以开展共性的学习交流,同时各分园也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尝试突破,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让园区服务人员的事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是分园运营。分园发展需要资源,包括外部获取资源和内部运营造血。园区要有好的品牌、好的团队、好的战略与定位,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的过程中体现出科技园的价值,才能获得更好、更多的外部资源。内部运营造血则需要园区有好的商业模式和业绩,通过市场取得利润支持园区持续经营,进而提升科技园的品牌影响力。
科技园是一个创造性解决多元需求的复杂综合体,需要做好协调平衡。比如科技园应该做普通园区还是专业园区,在现有考评机制下招商理念是否合适等问题,他表示,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互不冲突,关键是科技园自身的服务能力要能支撑起专业平台的建设和持续运营,科技园的招商人员要清楚了解科技园的发展初心和使命,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储备、行业资源及行业经历,在招商中用好科技园优势,做有特点的园区,吸引龙头企业,形成企业规模和产业集聚。
同时,他提醒大家在工作中要注意税务、工商、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如果有行业领域不符合科技园发展方向、企业业务风险较高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判和敏感性,及时向上级单位汇报。
最后,肖小凌希望与会中层干部通过本次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深入体会和实践,后续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再组织安排交流学习,并祝大家工作顺利,发展越来越好。
当天,嘉定分园总经理顾文洁以《开放协同创新发展探究》为题,分别介绍了开放协同发展背景及体系、开放协同发展目标、大学科技园发展体系探索、产业聚集布局以及案例展示等内容。
普陀分园总经理孙鸿岩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浅析》为题,分别介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概述、同济大学科技园的工作情况、经验总结和借鉴以及若干思考等内容。
孵化器基地、虹口分园总经理赵念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下的孵化能力建设》为题,分别介绍了大学科技园与孵化器概述、大学科技园与孵化器考核指标分析、孵化服务的分析与思考以及孵化服务的聚焦与提升等内容。
研讨班期间,中层干部参与了分组讨论,围绕研讨班课程学习感悟、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思考、对研讨班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开展了交流研讨。杨浦分园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助理姚伟、杨浦分园总经理助理卢晓永、孵化器基地总经理助理兼财务部经理徐欢、孵化器基地大学生创业服务部副经理姜森分别代表所在小组作了交流发言。他们表示,这是同济科技园体系内第一次专门针对中层干部能力提升而组织的研讨班,通过2天7门课程的集中学习,深感获益良多,希望今后园区能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交流活动,从更多维度提升员工个人能力,并对科技园相关具体工作提出了见解和思考。
举办中层干部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旨在更好地落实《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科技园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园中层干部综合能力。
同济控股、同济科技园相关领导高度重视此次研讨班工作,开展多场专题研讨和集体备课会议,认真结合大学科技园“五大功能”制定主讲内容,主要围绕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进行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