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产业生态群落共生互补 青年人才成为最大动能
发布时间:2020-06-04

  

 6月3日一大早,同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人聂文青“打哈欠遇到送枕头”。原来,这家去年年底开始在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基地创业的高科技环保企业,主打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目前已经洽谈成熟的项目四五个,人手实在不够。前一天晚上刚商量好,得招满5个岗位:2个助理销售、2个销售工程师、1个行政助理。结果早上进孵化器大楼一看,园区已贴出告示对接招聘需求。“我们要人很急,6月底前得搞定,这下放心了。”既是创业者、也是应届毕业生的聂文青说。

 同济大学周围,包括赤峰路、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四平路等合围的2.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正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核心圈层,2019年其总产出达460亿元。设计、环境、能源等产业在此集聚。曾有人将这里比作“亚马逊丛林”,生态群落共生互补,因其规模效应,在业务流量、信息、价格等方面占据较大优势。



  

  

人才近在眼前源源不断

 2001年建立的同济大学科技园,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重要一环。这两天,在科技园总经理戴大勇案头,正放着今年第一批待讨论入园的16位青年创业者材料。同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薛同学,就是其中之一。他和来自复旦、中科大等高校的5位年轻人,准备在“消防及除菌消毒领域的水威力智能应用系统”项目中大展拳脚。团队里各大学都有,为啥选择落户同济周边?“建筑设计之初,可以应用我们的系统。我刚跟设计院项目组专家聊了市场需求。”小薛说,离得近,太方便。

 近的何止一家。同济环境学院的给排水专业、机械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暖通专业……这些都近在咫尺,随时可以上门学技术、谈合作。最近,薛同学跟同济古建筑的专家们搭上线,正在探讨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古建筑保护。依托高校品牌、与优势专业相结合,如此充沛的营养导入,带来许多企业的高质量生长。与一般创业园区不同的是,依托大学,近在眼前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是最有价值的动能。戴大勇说。负责大学科技园的这些年,他见证了许多年轻人成长为企业家;见证许多企业“从一两条枪到几百号人”,吸收更多学子就业。

 他举例,同臣环保这家初创只有两三个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公司,凭借在污泥处理的关键技术,12年后公司已有数百人,一年产值数亿元。这家企业还催生了新的下游产业链,有位同济毕业生搞起了“污泥脱水后渣滓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项目,这块新领域未来可期。

激活更高层次岗位需求

 “最近我们收到很多实习申请。”上海无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钟燕说。2014年起,她进入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读博,2018年8月博士毕业,获得大学生创业基金10万元天使轮投资,一年半来已经参与多个长期项目。

 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方雅静介绍,统计显示,今年创业园区中15家创业企业共招收41人。同时,更大范围内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每一年都吸纳着更多青年在此开启人生新里程。

 如今,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融合和联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杨浦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42家,其中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高新技术企业392家,占杨浦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52.8%。

  

 文章来自《解放日报》

 文章有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