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上海科技报】同济推25项科创新成果,添彩工博会
发布时间:2018-10-09

 在上月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来自同济大学各学院的一批科创新成果精彩亮相,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为民生保驾护航
   
   展台上,摆放着双功能钢支撑、双功能钢板墙、双功能钢连梁。这些并非普通的金属构件,它们平时能承载,地震发生时能消能减震。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团队自主发明的这一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打破了国外同类技术的长期垄断,多项技术性能指标创世界第一。相关技术被8项国家和行业规范采纳,已应用于包括天津117大厦、国家会展中心在内的国内外500多项重要新建和改造加固工程,使我国金属消能减震产品占建筑减震市场的比例从2008年7.5%增长至2015 年75.15%。
   
   无需打开胸腔、无需CT引导,利用已存在的患者CT影像即可经皮肤精准定位肺内病灶。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副院长陈昶团队通过对患者胸廓进行计算机建模,个体化设计并打印与患者胸廓完美贴合的、能引导穿刺针精准定位靶点的3D导板,避免操作时的反复调试,减少其对患者带来的辐射伤害。在胸外科手术或胸部肿瘤治疗中,该导板已得到相关临床试验验证。
   
   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刘海生副教授与上海英波声学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了三款“声学与振动综合测量分析仪器”,基本涵盖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标所涉及到的全部声学和振动测量指标,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功能全、体积小、操作简易等优点,已批量应用于船舶构件、建筑声学材料、厅堂音质测试、噪声与振动测量等领域。
   
矢志创新主战场
   
   以氢气为燃料,通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是用于交通的终极洁净能力源。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张存满教授团队研发的“115千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 额定功率达115千瓦,功率密度每升超过3.5千瓦,均超过国际上车用全功率燃料电池堆的标杆。目前中车集团、东风汽车、潍柴集团、一汽集团等单位纷纷表达了合作意愿。
   
   这款新型热风机,是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吴家正教授团队研发,可实现沼气大功率高效燃烧。它首次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全预混燃烧技术,可极大提升农村沼气的利用效率,同时研发了在WIFI环境下实现热风机远程智能操控功能。可应用于采暖、烘干、加热等诸多需要热风热源的场合,成为替代煤、油、电等热源的低碳环保热风装备。
   
   城市垃圾填埋场底部的隔离衬垫在地震、强降雨等作用下是否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污染物渗漏?这台名为“多功能界面静动力剪切仪”的设备可以给出答案。它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冯世进教授团队研发,可用于测试新型环保复合材料在复杂条件下的基本力学特性和服役性能。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地下水竖向防渗帷幕的稳定设计和安全施工,都需要有它提供支撑。
   
智能时代顺势而动
          在无人驾驶状态下,这辆智能清扫车可在封闭园区按照固定路线,或在固定区域自主清扫作业。这是由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智能汽车研究所、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智能电动清扫车关键技术成果。目前已完成4辆工程化清扫车的试制和调试工作,计划在明年开展30辆智能清扫车的示范运行。这款车可以实现在景区、园区、广场、机场等区域自主进行清扫作业。技术可拓展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专用车和特种车,如无人洗地车、无人物流配送车和无人观光车等应用领域。
   
   展台上的两个重要模型,分别是海底高压主基站(主接驳盒)、海底设备适配站(次接驳盒)。它们可谓是“海底的基础设施”,能将陆地上的电力系统、通信系统延伸到海底,保障海底观测网数十年长期运行所需持续充裕的电能供给,以及海量双向数据的传输。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团队研发的“海底长期观测网及其核心组网装备”,已应用于东海海底观测示范网、美国深海并网试验系统和江河湖泊水生态感知网等多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