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06/02

2023

喜讯 | 同济控股产教融合工作再获殊荣

近日,按上海市发改委正式发布的信息,同济控股所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进入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同济控股及所属企业协同学校相关学院、职能部门,通过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创新探索“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同济大学产业科教产教融合特色模式,形成了产业与学科共赢发展格局。“十四五”以来,新设与维护产学研用平台130余个,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0余项,接纳学校学生实习实训1500余人,联合培养研究生100余人。主动融入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发挥产业企业实践优势,持续有组织的推动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参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形成新的突破。此次同济控股所属三家企业入选上海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既是对同济控股以往产教融合工作的肯定,更是新一轮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始。新时代新征程中,同济产业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了解详情
01/12

2022

同济控股组织召开产业系统参与学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设计院专场对接会

11月28日,由同济大学本科生院指导,同济控股组织的产业系统参与学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设计院专场对接会在设计院一楼展厅顺利召开。同济控股副总经理戴大勇,同济设计院副总裁金炜,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实践教学中心主管王国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6个学院分管副院长、教学负责人,以及同济控股战略规划部、同济设计院、同济咨询校企合作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德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相关教学负责人就本科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需求、对导师要求、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等进行分享。同济设计院金炜从总体上介绍了设计院的擅长专业领域、意向合作方向以及学院对接方式等内容。本科生院王国民就本科毕业设计的整体安排、导师和课题要求等进行介绍。来自同济设计院相关专业领域副总建筑师和副总工程师等负责人与各参会学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戴大勇表示,为深入落实同济大学产业系统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校长专题会议精神,促进产业系统与学校“双一流”事业协同发展,同济控股自去年11月起有组织开展科教产教融合各项工作,积极助力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参

了解详情
29/10

2022

产业系统参与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接会顺利召开

10月27日下午,由同济大学本科生院组织的产业系统参与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接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本科生院副院长章小清,同济控股副总经理戴大勇,同济规划院院长张尚武、副院长周玉斌,同济咨询副总经理曹晓虹,学校建筑城规学院等8个学院相关教学负责人,以及本科生院实践教学中心、同济控股战略规划部、同济设计院科研管理部相关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会上,章小清向产业系统和各相关学院积极参与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接表示感谢,他表示整个毕业论文的过程对于学校本科生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产业系统和学校相关部门、学院等在科教产教融合方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对接合作基础,希望这次会议各方能够围绕需求、建议和问题等充分讨论,提前做好谋划,进一步助力学校人才培养。交流对接环节,首先由同济设计院、同济规划院和同济咨询3家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企业导师和课题意向的初步征集情况以及工作对接需求。接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等8个学院相关教学负责人围绕院企合作基础、专业对接需求、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介绍。本科生院就会议

了解详情
16/09

2022

同济产业系统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评审会顺利召开

9月14日,由同济控股组织的同济产业系统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评审会在同济咨询328会议室召开,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出席会议并讲话。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章小清,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科研管理部转移转化办公室主管卢珊,同济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欣,同济控股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肖小凌,同济控股副总经理戴大勇、高军,同济设计院副总裁金炜,同济咨询副总经理王大伟,同济科技园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孙鸿岩以及同济控股本部、同济科技园核心园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担任评审专家,章小清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会上,雷星晖首先向学校教师团队、评审专家组、同济控股及相关所属企业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工作表达感谢,他指出,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专家评审能够让项目更好地贴切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希望产业系统积极投入,不断提升项目影响力,通过3-5年的努力将项目覆盖所有一流学科并影响到更多学院。他表示,希望学校相关学院和教授团队以此次项目申报为契机,为后续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提前做好工作筹备,争取在全国高校中形成最具特色、创意和实效并且可复制、可推广的同济

了解详情